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
某天我在看诊时,像往常一样的问来做体检的孩子“请文你是否有每天做运动呢?”9岁的孩子回答“没有”,我再问“请问你是否有每天看电脑屏幕包括手机,平板电脑,电视等超过两个小时呢?”他又回答说“当然有啊!你怎么会问这种奇怪的问题?这不是很正常吗?”。我看着我眼前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说“你是说每天不做运动而看电脑超过两个小时是正常的是吗?”。他说“正常啊!”。 “那还没有发明电脑屏幕时,小孩都在做什么呢?”。他没有回答。我想他肯定是无法想象“那种”日子。
您是否觉得有时候给孩子喂饭是件令人头疼的事?孩子们挑三拣四的,这不吃那不吃,一顿饭用手机哄骗也得喂两个小时。你是否试一到假期,好不容休息不上班但是却要带孩子去哪个游乐场,动物园等。好像邻居的孩子都去过了,你的孩子如果从小都没有去过,就会被人嘲笑没有童年?你是否有在和孩子看电视时,家长永远都会陪孩子看一些卡通片类的节目,即使爸爸很想看球赛也得给孩子让着?到底从什么开始我们的社会观念与生活都是以孩子的生活为中心,不管家长做任何的安排都必须先考虑孩子的感受,如吃饭时必须选孩子爱吃的,看戏时选孩子爱看的,游玩时选孩子爱去的。如果可以给家长选择,你会喜欢每次假期去看动物园吗?从前没有手机电脑时的孩子是如何吃饭过日子呢?在衣食不富裕的旧社会,孩子可能还需要年纪轻轻便学会生活的自理;而在现代几乎每一个人都衣食无忧并有受教育的机会下。孩子反而依赖性强,总是抱怨呢?
可见现代的教育体系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而没有启发心灵的升华。心灵的成长只有在经历过困难与逆境的孩子方能得到提升。就像春秋时卧薪尝胆的故事或古希腊教学的方式,让学生经常舔尝苦头,时刻刻苦耐劳,并而发奋图强。虽然如今我们已不再处于混乱的战争时代,而不需要极端的鞭策孩子,但一样可以适当的把“困难”丢回给孩子。
(一)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。举例说如果兄弟打架或吵嘴,其中一个一定像你告状。你应该回答“我相信你可以把这件事情处理的很好”,然后欣然离开。家长可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,但不需要每一次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像超人一样伸出援手。
(二)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。上次我们看卡通片,这次你要陪爸爸看足球赛或陪妈妈看烹饪节目。上次我们去游乐园,这次我们去登山或花园走走等等。让孩子知道不是每一次都必须家长迁就他,世界不再只为他旋转。
(三)不妥协于孩子的反抗。你说吃饭时不可以看手机,孩子闹。你的反应是“我理解你不开心,你可以冷静一下再回来吃饭”。如果无法冷静呢?没关系,那你可以吃下一顿。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都会支持他,但不一定会妥协于他所有的要求。
(四)让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。孩子偷懒不做功课,家长不必着急催促,让他自己和老师交代。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他自己,而家长并没有因为他乖巧做功课而得到好处。家长可以故意降低孩子的生活品质(看孩子注重什么),如打游戏,买衣服等。告诉他由于孩子不努力而无法过上相对应的生活条件(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)。
(五)参与团体活动。让孩子多参与团体活动,如童子军,夏令营,乐队,足球队或许多的慈善机构自愿团体等等。在团体活动中学会自立,适应团体环境与规矩有助于提升孩子社交应对能力。
(六)注重社会,国家甚至国际新闻。可以给孩子看适当的新闻。让孩子学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并提出意见。让孩子知道关心社会动态如何可以影响他的生活。